太原龙城中医医院科普:不少人在体检中发现胆红素偏高,就担心是肝脏出了问题,觉得这是肝脏在 “报警”;也有人仅关注胆红素高可能引发的黄疸,却忽视了其他更隐匿的肝病信号。实际上,胆红素高确实可能与肝脏健康相关,但并非绝对,而除了黄疸,这 3 个肝病信号更该警惕,能帮助更早发现肝脏异常。
首先要理清:胆红素高不一定是肝脏 “报警”,但需重视。胆红素是红细胞代谢的产物,需经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,若肝脏功能受损(如肝炎、肝硬化),胆红素代谢会受影响,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升高,进而可能引发皮肤、眼白发黄(黄疸)—— 这种情况确实是肝脏发出的 “预警信号”。但胆红素高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,比如溶血性疾病(红细胞大量破坏)、胆道梗阻(胆红素排出通道受阻),或近期熬夜、饮酒导致的暂时性代谢紊乱,并非都与肝脏直接相关。因此,发现胆红素高后,需结合其他检查(如肝功能、肝脏超声)综合判断,不能仅凭这一项指标断定肝脏有问题,也不能因 “可能不是肝脏问题” 而忽视。


更重要的是,除了黄疸,这 3 个隐匿的肝病信号更该警惕,它们往往比黄疸出现更早,却容易被忽视。第一个信号是 “持续乏力、食欲下降”。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,若肝脏出现损伤,代谢功能会受影响,身体能量供应不足,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乏力、精神萎靡;同时,肝脏分泌的胆汁减少,会影响食物消化,导致食欲下降、厌油腻,甚至吃一点就腹胀。很多人会将这些症状归咎于 “劳累”“肠胃不好”,却没想到是肝脏在 “求救”,等到黄疸出现时,肝脏损伤可能已加重。
第二个信号是 “右上腹隐痛或不适”。肝脏位于人体右上腹,正常情况下不会有明显感觉,但当肝脏出现炎症、肿大或脂肪堆积过多时,会牵拉肝脏包膜,导致右上腹出现隐痛、胀痛或不适感,这种疼痛通常不剧烈,多为间歇性,容易被误认为 “岔气”“肌肉痛”。若这种不适反复出现,尤其是在熬夜、饮酒后加重,需警惕肝脏问题,及时检查。
第三个信号是 “尿液颜色加深、大便颜色变浅”。若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下降,或胆道因肝脏问题出现轻微梗阻,血液中未被代谢的胆红素会通过尿液排出,导致尿液颜色加深(如茶色、深黄色);同时,进入肠道的胆红素减少,大便颜色会变浅(如淡黄色、灰白色)。这种尿液、大便颜色的异常,往往比黄疸更早出现,却容易被忽视,若持续存在,需及时排查肝脏或胆道问题。
很多人存在误区:“只有出现黄疸,才说明肝脏有问题”。但实际上,黄疸通常是肝脏损伤较明显时才出现的症状,而上述 3 个信号出现时,往往处于肝病早期,此时干预,恢复难度更小。若等到黄疸出现才重视,可能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。
因此,关注肝脏健康,不能只看胆红素和黄疸。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肝脏超声检查,尤其是有肝病家族史、长期饮酒、患有糖尿病等高危人群;若出现持续乏力、右上腹不适、尿液或大便颜色异常,即使没有黄疸,也需及时检查。科学识别肝病信号,才能更早守护肝脏健康,避免病情进展。